昨日,上千揚州市民送別一位傳奇的世紀老人——104歲的老紅軍劉應啟。
  強渡大渡河、三過雪山草地,他是長征的參與者和見證者;離休後寫下百萬字的讀書筆記,到各地作報告一千餘場次,他是革命傳統的“播種機”;走訪貧困群眾,資助失學兒童,百歲高齡的他仍然繼續著他的“新長征”。劉應啟自己則說:“我這輩子最自豪的是認真履行了入黨誓言。”
  揚州長征路上一座安靜的小院里,悲傷的情緒流淌在每一個人臉上。“劉老去年剛住院時,我們去醫院看他,他還說,等天氣好了,他還要回去給社區上黨課。”社區工作人員陳長豐說。今年1月18日,劉老因反覆咳嗽、咳痰住進蘇北醫院後,就一直未曾離開。
  “3月27日,劉老出現了呼吸衰竭。醫護人員為他進行了插管,並緊急轉入ICU。”參與救治劉老的陳月華醫生說。老人當時情況已經很不好了,不僅是呼吸衰竭,由於重症肺炎,還引發了腎功能衰竭,隨後心肺功能也開始衰竭了。4月7日上午,老人突然沒了呼吸,心跳也越來越弱。陳月華與同事連忙為其實施搶救,但結果還是沒能搶救過來。當天上午9時40分,老人永遠地停止了心跳和呼吸。
  老人樂善好施在社區是出了名的,給下崗工人送去創業啟動資金;為打工者的孩子捐款看病;社區每年的“慈善一日捐”活動,老人最多的一次捐了1萬元;1995年,揚州市實施“希望工程”第一年,劉應啟是全市“希望工程”捐款的第一人。這一開頭,就堅持到現在。
  揚州軍分區干休所統計過,劉應啟先後資助過200多名困難學生、群眾,累計數額超過40萬元。直到他去世,子女們才發現,正軍職離休、每月收入上萬元的他,卻沒有多少存款。
  老人每天必做三件事:聽廣播、讀報刊、看新聞。大兒媳婦指著卧室里塞滿兩柜子的筆記本告訴記者:“這十多公斤讀書筆記是公公的寶貝。”
  “離休40多年,他是離而不休。”揚州軍分區干休一所政委張懷森說。學校、工廠、農村、機關,800多個單位、1000餘場報告、百萬人次聽眾,他曾經戰鬥過的晉冀魯豫、巴山蜀水、白山黑水、西北高原、江淮平原等地,都留下了劉應啟“新長征”的足跡。2006年8月,老人的感人事跡經本報宣傳報道後,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。新華日報報業集團為配合集團內部正在開展的隊伍思想、業務、作風建設,決定在宣傳典型的同時,積極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活動。8月9日,新華日報報業集團決定聘請他為集團義務政治輔導員。
  如果沒有去年的意外,老人也許還能多講幾場報告,多資助幾個困難的孩子。
  2013年9月26日,劉應啟像往常一樣運動,不小心摔倒,右側髖關節著地,他用力想站起來,但沒有成功。隨即,他被送往蘇北醫院救治。初步檢查發現,劉老右股骨近端骨折。再查驗顯示,髖關節已經粉碎性骨折。
  經過五六個科室專家會診評估,最終決定採用髖關節置換手術。
  “給你開刀,害怕嗎?”醫生問。
  “不怕,打仗都不怕,還怕開刀。”劉應啟手一揮,就像上戰場打衝鋒一樣。103歲,劉應啟創下揚州置換關節年齡最長者的紀錄。這實際上已經是老人第三次摔倒,但為了給干休所節約經費,他甚至捨不得多住幾天院。
  “劉老是我們的重點保健對象,但他很少拿藥。即便有病,也只拿很少量的藥。”軍分區干休一所衛生所所長錢根銀說,比如感冒,他總是撿最便宜的復方甘草片,還只要一板。
  “他沒留下什麼遺言。他要說的要做的,平時都說了做了。”大兒子劉東星說,無論對自己,還是對家人,父親的要求都極高。
  家風連著黨風。大兒子在部隊準備提乾,他亮起“紅燈”。二兒子想進公安部門,他對家訪的幹部說:“他不是那塊料。”女兒下放想回城,他說:“農民的孩子能種田,紅軍的後代也能種田。”
  在劉東星眼裡,勤儉節約,不搞特殊,父親一輩子留給子女的,只有這樣的遺產。“老家有個紅軍墓園,將來你也回老家吧,葉落歸根。”在劉老能說話的時候,朋友這樣勸說過。但劉老說:“不行,不行,這樣會給老家人添麻煩。如果能把骨灰撒向全國各地去,就好了。”後來,劉老一想,這樣也麻煩,便改變了主意,“人總有一死,還是一切從簡。”
  8年前,劉應啟在門前栽下4棵櫻花。他說,有一天,他走了,別人可以來欣賞他種下的櫻花。而今,他真的走了,卻把爛漫的春光永留在了人間。
  本報記者 李 源 趙曉勇  (原標題:人走了,精神永在長征路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93xiep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